央廣網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是第十一個“世界獻血者日”,為鼓勵更多的人無償獻血,提高人們對安全血液和血液製品需求的認識,宣傳和促進全球血液安全規劃的實施,世界衛生組織將2004年6月14日定為第一個世界獻血者日。
  事實上,無償獻血觀念提出十多年來,我國無償獻血人數增長了數百倍,但總體人口獻血率不足、季節性供血缺口大 仍然威脅我國臨床用血安全。雖然京津冀三地也都頻頻面臨“血荒”,但一個統一高效的血液調劑制度或將稍稍緩解供需矛盾。
  國家衛計委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大陸人口獻血率僅為9.4‰,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3%”可滿足本國臨床用血需求的安全獻血率還有一定距離。更重要的是,我國80%的無償獻血來自街頭流動採血,在7、8月的酷暑季節和春節、寒假期間,多地都會遭遇到季節性用血緊張。河北省血液中心業務處處長常纓介紹,在以往遇到“血荒”時,他們也只能緊急求助。
  常纓:前幾年,比如說2010年、2011年、2012年初期,A型這一個月獻血的少。特別迫切的用血需求的時候,是通過衛生主管部門進行血站之間的調劑,但是調劑也是保證急救用血的調劑。
  不過他也坦言,“調血性”求助並不容易。
  常纓:往外省調的程序複雜一些,只要跨出省份,都要必須通過國家衛計委,還要臨時性的臨時報告、臨時進行溝通調劑。
  而在北京,階段性的供血緊張更加突出。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劉江介紹,2013年北京無償獻血量高達124噸,血液採集量居全國城市之首,但因為本地和外地患者就醫數量較大,階段性,結構性缺血仍然會每年出現。以目前來看,紅細胞庫存中,AB型血已顯示庫存不足。這種情況下,建立起信息通暢,穩定迅速的採供血統一調劑平臺很有必要。
  劉江:血液調劑其實從國外來看都是一個普遍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國家臺灣地區,他有六個血站都是由臺灣血基金會統一垂直管理,他可能這個時間這個區域就出現一點缺,可能另個時間總體缺,或者是偏型。所以血液調劑是很必要的,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把這個形成制度來做,但是現在京津冀有這麼一個機遇有一個大的框架合作,所以應該在這個時候在全國率先建立起這樣一個血液調劑的機制。
  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毛羽表示,京津冀合作機制更重要的作用將是促進地區技術水平、用血安全意識等方面達到統一。
  毛羽:採供血的一體化不完全是最後目的,最後是要臨床的用血要達到科學合理。京津冀的合作我們也會把這個觀點推廣到整個區域。這樣不同的血液製品用在不同治療過程中會更有針對性,也有利於用血安全,有利於病人的康復。
  不過,即使建立了統一的調劑平臺,我們也還有疑問,調查結果顯示,在整個京津冀區域內,夏季和冬季都是傳統的血液供需緊張時期,這也就意味著,各地的“血荒期“可能有所重合,調血機制能否在這個時期發揮作用?這種機制又是否適宜在全國範圍內推開?
  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劉江表示,因為獻血工作受到天氣影響較大,確實會發生各地缺血期出現重合的可能,但如果將這個平臺機制覆蓋全區域所有地市,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規避這種風險。
  劉江:各地的具體缺血情況還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北京,血庫除了要保障本地病患,還有大量,基本50%以上是用於外地赴京患者身上,所以缺血的情況不一樣,所以這個機制必須要涵蓋這個京津冀區域內所有地市的血站,而不是只是北京、河北、天津三個站自己來做,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調劑區域用血安全。
  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鄭雪倩認為,作為解決階段性用血緊張的重要應急措施,建立穩定有效的血液調劑平臺值得推廣。但考慮多種特殊的制約因素,更適宜以一定區域為單位進行建設,各地更應探索適用當地的“安全用血途徑”。
  鄭雪倩:一個是成本問題,你如果說從北京往廣州調,那一袋血的成本有多少?另一個就是血液都是處於冷凍中,長途的運輸能不能保證血液質量不會受到毀壞,所以這種情況下,這個只適用於一個區域內來建設,可以很快調到的區域,還是具有可行性的。  (原標題:京津冀有望建立統一血液調劑平臺 破解“血荒”難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v58nvvn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