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成屋
永慶房屋
商務中心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辦公室出租
東森房屋 自動播放 






play
院士遭舉報事件真相




play
院士遭舉報論文造假



向前
向後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一】院士遭舉報  論文造假專著抄襲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明察暗訪,發現了舉報背後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王正敏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醫生,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這是他雜誌,這是他的書,是一模一樣的,第一章耳聾手術,他這個論文也叫耳聾手術,發表過以後呢,他又在2005年報院士的時候把它當做正式研究論文放進去,這樣有14篇。
  【正文】
  王宇澄說,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發表了以後,又在國外刊物上發表,這樣在計算學術成果時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這個自己擔任主編的中國眼耳鼻科雜誌剛剛創刊時候的創刊詞,他當做正式的研究性論文;還有選擇題,給學生做的選擇題,也把它當做研究性論文,還有一些醫學史,就是醫學的這一段歷史的介紹,所以這樣的類似的零零總總有43篇。
  【正文】
  王宇澄舉報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還有一項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被譽為“耳神經科學之父”的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烏果。費緒。王宇澄告訴記者,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有一百多幅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烏果。費緒教授專著中的圖片相同,但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里也沒有提到費緒教授的專著。而王正敏的另外兩部專著《顱底外科學》和《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抄襲行為。2003年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王宇澄參與了編輯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襲的全過程。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 王宇澄
  他讓我們拿出了他自己選擇的國外很多專著(圖片),然後讓我們去把它掃描,掃描過以後把這個英文,就旁邊的註解的英文換成中文,這裡面大概有兩百多幅,但是他參考文獻並沒有寫他的這個書這個圖片的來源。
  【正文】
  根據2011年的《復旦大學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規定》,“將他人論著中的內容,錄作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註明出處”,“將外文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翻譯或改寫作為自己著作的內容,而不加明顯的註釋的行為等”均屬於抄襲。《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候選人行為守則》明文規定,“被推薦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對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包括不得編造學術、專業技術經歷和國籍證明,不得作虛假陳述,不得提供關於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實信息。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二】“克隆”國外樣機  獲國家專利巨額經費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不過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隱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後更多的秘密被揭開。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那麼這種人工耳蝸又是如何被研發出來的呢?
  人工電子耳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聾人康復新技術,重度聽力言語障礙病人植入後,通過言語康復訓練以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用聽覺和言語與人交流、融入社會。1982 澳大利亞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王正敏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發中國的人工耳蝸。於是,他找到範寶華,讓他想辦法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澳大利亞產品是我想辦法問人家要了一個樣機
  記者:澳大利亞人工耳蝸樣機
  範寶華:嗯 參考參考
  【正文】
  那麼,王正敏研發團隊接下來做了什麼呢?記者找到了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沈義虎。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沈義虎 沈工
  當時買了澳大利亞的產品回來,我親手給它全部打開,模仿它嘛,芯片破解出來,線圈鍍出來 還要反過去做芯片了。
  【正文】
  沈義虎是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之一,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沈義虎
  他(王正敏)說完全知識產權誰考核他 有人考核他嗎 國內沒有人考核他的 自己說了算的 你說那些專家委員會他們知道什麼 他們不知道的
  【正文】
  這位研發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芯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芯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製造和結構機制,然後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這個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但為了避免科利爾公司找麻煩,他們在外觀等和線路等環節做了修改。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65%用他(國外)的技術 35%用自己的
  【正文】
  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
  記者瞭解到,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其中,“國產人工耳蝸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 獲得國家衛生部專項科研經費2171萬元;“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經費2138萬元。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三】“仿製品”有隱患 志願者受傷害
  根據規定,人工耳蝸要上市銷售,必須先要通過臨床試驗。2009年,上海力聲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免費為他們植入了力聲特人工耳蝸。4年過去了,人工耳蝸有沒有為他們帶來“福音”呢?記者最近對8名志願者進行了調查,結果出乎意料。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業已經快兩年了,失業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蝸壞了,耳朵聽不見了,這讓他非常痛苦。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它壞了之後就像又進了地獄一樣,那種感受非常非常的痛苦,只能等待就是特別特別痛苦的一個過程。
  【正文】
  梁珍告訴記者,小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他雙耳聽力嚴重受損。2009年,他報名參加了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免費植入了這家公司生產的人工耳蝸。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他們就是說產品終身不會壞的 就是壞了之後終身保修
  【正文】
  但是讓梁珍沒有想到的是,植入的人工耳蝸僅僅用了2年就壞掉了。 梁珍多次和上海力聲特公司聯繫,希望能重新植入一個新的人工耳蝸,但對方稱要等新的產品出來以後才能植入,這一等就是一年多。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他們就開始拖延了,就是說產品需要慢慢的升級,升級了之後自然會通知你的,到後來就沒有通知,再後來就聯繫不上了。
  【正文】
  梁珍說,在植入人工耳蝸以前,他的右耳還有一些殘餘聽力,但是做了手術以後,完全喪失了聽力。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像梁珍這樣的志願者不在少數,記者通過互聯網採訪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願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願者因車禍撞壞了耳蝸以外,其餘的6名志願者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記者瞭解到,目前志願者仍在等待力聲特公司的新產品上市。他們壞掉的耳蝸至今仍殘留在耳朵里,身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期】河北無極縣一志願者家人
  做完手術效果一直不太很好,後來就一直沒戴過,我只是聽他說漏電。
  記者:漏電有什麼反應嗎?
  志願者家人:漏電舌頭髮麻啊。
  【正文】
  有志願者告訴記者,上海力聲特公司為了掩蓋事實,威脅他們如果把耳蝸壞了的事情說出去,公司將不會給他們植入新的耳蝸,很多志願者因此不敢向外界透露他們的信息。由於力聲特公司對外界封鎖了志願者的信息,記者只採訪到了其中的8人,其他志願者的耳蝸使用情況至今仍是一個謎。力聲特人工耳蝸為何出現這些質量問題呢?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夏正毅認為,王正敏研發團隊轉讓給力聲特公司的技術早已過時了。
  【同期】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 夏正毅
  這個產品是王院士發明的 2000年的產品 產品現在都15年 15年前的手機現在還會用嗎 對吧
  道理是一樣的
  【正文】
  記者在進一步的調查中瞭解到,在技術轉讓的過程中,範寶華成立了自己的耳蝸公司。他透露說,自己並沒有把全部技術轉讓給力聲特公司,而且還在技術資料里做了手腳。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轉讓給力聲特的技術資料那麼厚一摞,沒有那麼簡單的
  資料是死的,裡面還有假的,能搞起來將就將就吧
  【“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四】人工耳蝸虛假炒作  上市公司成贏家
  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海南海藥的控股子公司,王正敏研發團隊研發的人工耳蝸儘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它並沒有給海南海藥帶來任何負面影響,反而拉動股價不斷攀升,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呢?
  今年11月初,海南海藥董事長劉悉承發佈一份公開資料稱,公司新品人工耳蝸在今年12月份會規模生產,明年有望產生利潤。此消息一發佈,海南海藥股票立馬反彈,每股上漲了1.25元。那麼,力聲特公司12月份到底有沒有規模生產呢?12月中旬,記者來到這家公司的生產車間,並沒有看到任何規模生產的跡象。
  【同期】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
  記者:現在有多少人
  負責人:現在五十來個人吧
  記者:五十來個人 都是學生嗎 都挺年輕的 剛招的
  【正文】
  記者看到,在生產車間,只有1個工人在工作;在公司的庫房,記者看到的都是空包裝盒,並沒有看到他們生產的新產品。
  【同期】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工人
  記者:一年能生產多少
  工人:今年一年幾百台
  記者:幾百台
  【正文】
  經過調查,上海力聲特公司發佈的今年12月規模生產的消息並不屬實。
  【同期】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 夏正毅
  目前來講不宜打得太開 因為一方面就像你所講的 產品質量不是特別好 到時候弄得太多過兩年 過五年不好還得召回 何必呢 對不對
  【正文】
  今年4月中旬,海南海藥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近期與大連市中心醫院、大連市慈善總會簽署了《大連市夕陽復聰項目合作協議》,由上海力聲特向大連市中心醫院銷售REZ-1人工耳蝸300套。此消息一公佈,又一次引發了海南海藥股票的波動。但是記者來到大連市慈善總會核實情況後得知,這又是海南海藥發佈的虛假信息。
  【同期】大連慈善總會項目負責人
  記者:你們跟上海力聲特公司訂購了300套人工耳蝸是不是
  負責人:不是 沒有
  【正文】
  記者隨即又來到大連市中心醫院,醫院負責人也否認了向力聲特公司訂購300套人工耳蝸的事實。
  【同期】大連市中心醫院五官科主任 張慶豐
  我們訂了一個合同、意向 我們沒有執行 當時我們就跟他講 我們看了看他有好多情況 我們就說我們要進行一次臨床試驗以後才能決定 但是我們現在通過我們的臨床試驗發現沒有像他們說的那麼好
  【正文】
  記者註意到,海南海藥發佈訂購300套力聲特人工耳蝸的消息之前,海南海藥的股價是每股9.40元,但在一周之內就漲到11.29元,每股上漲了1.89元。
  【同期】大連市中心醫院五官科主任 張慶豐
  海南海藥的董事長劉總 就坐在你這個位子 我就是這麼告誡他的 你不要把這些東西當做商業炒作 你炒多大你最後栽多大
  【正文】
  記者註意到,從上海力聲特公司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簽訂人工耳蝸技術轉讓合同以來,在近十年時間里,儘管國家投入了數千萬的科研經費,該公司至今沒有研發出任何新產品,也沒有顯著的銷售業績,但海南海藥的股票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大幅增長。
  【同期】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 夏正毅
  這就是他(劉總)高明的地方 他只要維持這個股票的穩定 給大家看到預期的增長 完全靠公司盈利是掙不了錢的 靠資本運作 (公司)10年六千萬(元)變成六個億
  【正文】
  記者註意到,海南海藥股票在2004年收購人工耳蝸技術到2013年的近十年時間,從最低的每股2.9元漲到了最高的近40元,每股漲了13倍多。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他這個公司不是為了生產(人工耳蝸) 他主要為了上市 騙 賺錢
  【正文】
  記者調查發現,從國產人工耳蝸的研發到批准上市,海南海藥集團是最大的贏家,收益不低於6億元;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除了擁有上海力聲特公司20%的股份之外,他們還分享了國家投入的數千萬元的人工耳蝸專項科研經費;王正敏院士因為國產人工耳蝸的發明專利,在2005年順利的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不過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的志願者,正在承受手術失敗後的煎熬。
  【同期】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 梁珍
  希望大家能夠伸出雙手的時候救救我,希望我能夠康復起來,重新再做第二次耳蝸(手術),讓我重新聽到,重新找到一份工作,開始我自己正常的生活。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v58nvvn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